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巨灾保障与风险减量协同发力 保险业全力筑牢灾害防护网   

pepsi 新闻 7

  财经5月12日讯(记者 郭伟莹 5月12日,我国迎来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防灾减灾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保险业通过分散风险、及时理赔、推动预防,将巨灾保障体系与风险减量管理协同发力,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有效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充分提高了全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

  打造巨灾保障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类灾害易发多发。2024年9月发布的保险新“国十条”,明确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巨灾保险保障机制,研发运用巨灾风险模型,研究探索巨灾债券等。今年2月25日,《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正式发布,提出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健全保险体系,发展巨灾保险。2月27日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保险公司要优化巨灾保险等业务。

  2015年4月16日,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正式成立。这是保险业对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开展的有益探索,推动我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标志着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

  2024年3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在地震基础上将台风、洪水、强降雨、滑坡等常见自然灾害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基本保险金额翻倍。巨灾保险共同体进一步聚集保险行业力量,完善运营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保障作用,2024年为全国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了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

  作为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首席共保人,中国人保还结合地区风险特征,因地制宜设计差异化、特色化、定制化地方性巨灾保险方案,目前已在河北、四川、浙江等20个省落地地方性巨灾保险项目,其中94%的地市为人保财险独家或首席承保。2024年,河北、湖北率先落地全灾因、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为群众提供“人身+住房+室内财产”三层巨灾保险保障;四川优化保障额度,扩展保障覆盖面,形成“一地一策”创新格局。

  中再产险作为我国再保险行业的主渠道公司,全面参与巨灾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在近八成的巨灾保险试点项目中担任首席再保人,支持首创政策性巨灾保险一揽子解决方案,在河北和湖北两省落地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项目,为各试点提供了风险评估、精算分析等技术支持以及再保险承保能力支持。此外,中再产险于2018年设立国内首家专注巨灾风险管理的保险科技公司,目前中国地震巨灾模型已迭代更新至3.6版本,中国台风巨灾模型已迭代更新至2.6版本,中国洪涝巨灾模型已迭代更新至2.0版本。

  在拓宽巨灾风险分散渠道方面,中再产险作为再保险国家队和主力军,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承保能力,将国内巨灾风险“分出去”,开创国内多元化巨灾风险分散新模式。2015年,中再产险在百慕大发行了中国首笔巨灾债券,募集金额5000万美元,成功向境外资本市场转移了中国地震风险,实现了我国保险业对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重要突破。2021年,中再产险率先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募集金额3000万美元将国内台风损失向国际投资者进行转移,开创了在香港设立特殊目的保险公司(SPI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先河。

  构建风险减量防线

  防灾减灾,“防”字当先。近年来,将风险管理从“事后赔付”向“事前预防”转型,发挥风险减量管理与综合保障的专业优势,已成为保险业的共识。

  中国人保2024年实施风险减量工程累计降低社会面损失超10亿元,自主研发“巨灾安澜”平台集成9大类9900万条风险数据,实现风险识别、模拟、预警一体化管理。为高风险企业、低洼易涝区等重点区域定制风险地图,2024年开展非车重点客户风险排查近10万次,提前转移高危风险单位5.9万个。针对城市内涝痛点,中国人保创新部署“水浸物联系统”,在低洼地区、地下车库等关键点位安装设备2.45万台次,触发阈值后自动报警,联动救援力量快速响应。在农险领域,利用无人机技术帮助识别高危区域财产,2024年协助转移养殖险标的1.5万头。

  中国太保产险通过保险与多源灾害数据深度融合创新,自主研发巨灾风险减量数智化平台“风险雷达”,构建灾害损失预警模型,实现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防灾减灾一体化管理。防台方面,在台风登陆前实现精准路径模拟与风险标的全量筛查,向客户发送定制化防台预警,提出定制化防台方案,破解预警“最后一公里”的穿透难题。气象预报方面,与气象部门合作,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精准,定制化气象预警服务,辅助企业实施预防性减损措施。对降低气象灾害大额案件发生、减少企业经济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

  平安产险广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平安产险自主搭建自然灾害平台——“鹰眼系统DRS2.0”,构建自然灾害地图,覆盖暴雨、台风、雪灾、干旱等十余种自然灾害模型,打造灾害预警、风险筛选等重要功能。

  针对农业保险风险减量管理,中国人寿财险河南省分公司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筑牢冬小麦病虫害防治、干热风抵御和倒伏预防三重防线,对全省近700余万亩承保农田进行光谱分析,精准识别高风险地块。在橡胶树病虫害防治专项服务方面,中国人寿财险广州分公司组建“保险+科技”联合查勘团队,采用无人机航拍与人工踏勘相结合的方式,对揭阳垦区四个农场进行立体化监测,根据病害定级,针对性提出药剂配比优化方案与科学防治指导意见。

  中华保险陕西分公司为提升延安苹果花期冻害与冰雹灾害预防能力,引入价值150余万元的“风险减量”智慧果园装备,包括气象环境六要素监测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霜冻风险主动化减灾装备、冰雹风险主动化减灾装备和可视化操作云平台,能够将保险的社会功能延伸到风险预防、产业扶持等领域,以实现保险价值的全面升级。

张紫祎

标签: 风险 产险 中国 保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