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稳定器”“压舱石”。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更大力度“引长钱”,协同各方继续提升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和占比。
在业内人士看来,更大力度“引长钱”,既是“稳市场”的关键一环,更是“活市场”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成为资本市场重要增量资金,有助于熨平短期波动,护航市场行稳致远;另一方面,“长钱”持续入市有望催发出更具活力的资本市场,进而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
“引长钱”是“稳市场”的关键一环。“引长钱”系列制度持续落地,有助于推动解决中长期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通过注入增量资金、优化存量结构,资本市场资金供给的稳定性、长期性或将得到持续改善,同时市场抗风险能力也将得到提升,有助于培育健康理性的投资生态。
“引长钱”也是“活市场”的重要举措。持续的“长钱”,通过合理的定价机制,流向最具发展潜力和效率的企业,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通过不断优化投资机制,促进股市形成鼓励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市场环境,逐渐成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蓄水池”,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进而反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去年以来,“引长钱”系列制度落地。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先后出台,着力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的堵点痛点,为实现“长钱长投”创造了更有利的制度环境。
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初,各类中长期资金所持A股流通市值从14.6万亿元增长到17.8万亿元,增幅达到22%。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在A股市场净买入约2900亿元,有力支持市场企稳向好。
更大力度“引长钱”,还需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去年9月以来,权益类基金规模已经从7万亿元增长到8.3万亿元。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努力回报投资者为“锚点”,公募基金需要持续提升服务投资者能力,更好发挥行业功能。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于近日印发,着力引导行业机构努力实现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努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记者获悉,下一步,证监会将分阶段有序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各项落实工作,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整体改革工作。方案涉及的改革举措,需20余项配套规则细化落地,也已逐一制定落实的时间表,后续证监会将把握好改革推进节奏,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更大力度“引长钱”,须进一步增强各方合力。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紧密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形成“长钱”入市的政策举措,同时强化跟踪问效。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优化了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在必要时实施对股票市场指数基金的增持,并向其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金融监管总局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调动机构积极性,促进实现“长钱长投”。
久久为功。可以预期,随着“长钱”权益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投资规模稳步扩大,资本市场资金供给与结构有望得到持续改善。同时,“长钱”进一步提升长期投资回报能力,更好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有助于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