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姬:神话中的巫山神女传奇

pepsi 历史 5

在中国古代神话的璀璨星河中,瑶姬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她是中国神话里兼具自然神性与人文意涵的独特存在,其传说历经千年流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神话起源与形象演变

瑶姬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山海经·中次七经》,书中记载姑媱之山有帝女“女尸”夭亡后化为?草,此为瑶姬故事的神话原型。?草“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蕴含着原始生殖崇拜的色彩。

战国至汉代,瑶姬逐渐演变为司掌姻缘、生育与山林的地方神祇。宋玉在《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将瑶姬塑造为巫山神女,称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与楚地“云雨”传说紧密结合,形成了浪漫而富有诗意的意象。

瑶姬:神话中的巫山神女传奇-第1张图片-芙蓉之城

唐宋时期,道教将瑶姬纳入修炼体系,赋予其仙真属性。唐代道士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中,将瑶姬改造为西王母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云华上官夫人,使其成为布道度人的道教圣人,封号“妙用真人”,还增添了助禹治水的业绩。此后,瑶姬的民间传说不断衍生,其道教形象也基本保留下来。

二、神话传说中的瑶姬

(一)助禹治水显神通

传说大禹治水行至巫山时,遭遇恶龙阻挠,治水工程陷入困境。瑶姬敬佩大禹一心为民的精神,便传授他驱神役鬼的法术,派遣侍臣狂章、虞余、黄魔等人帮助大禹凿通巫山。治水工程顺利告一段落后,大禹亲自到山上感谢瑶姬,瑶姬又对他作了详细的指示,并交给他一卷治水的仙书,再派侍臣去帮助他。在瑶姬的帮助下,大禹终于成功治理了为患多年的洪水。

(二)梦会楚王留佳话

战国末年,楚怀王游巫山,住在一座叫做“高唐”的台馆里。热情浪漫的瑶姬进入楚怀王的梦中,向他倾诉爱慕之情。楚怀王醒来后,回想起梦里的情境,又是奇怪又是惆怅,就在高唐附近给她建了一座神庙,名为“朝云”。后来楚襄王和诗人宋玉又到高唐游玩,宋玉说起楚怀王和神女的事迹,让楚襄王非常羡慕。当天晚上,宋玉也梦见了神女,神女在梦中委婉地规劝了他一番,高雅的谈吐如兰草般芬芳。后来楚襄王让宋玉为两次入梦的瑶姬,做了《高唐赋》和《神女赋》。

(三)化身神女峰护苍生

瑶姬因留恋巫山景色,且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感情,便留在了巫山。她天天站在高崖上看着往来于峡谷中的行船,为了让船只和旅客平安渡过三峡,她派遣了几百神鸦,让它们在峡谷上空指引着往来的行船。由于长久地在高崖上眺望,她渐渐地化身为一座峰峦,即神女峰,而陪伴她的侍女也化做了一座座峰峦,也就是现在的巫山十二峰。

三、文化影响与文学呈现

瑶姬的传说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为研究中国史前社会和古代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以及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文学领域,瑶姬的传说引出历代一系列诗赋词曲等文学作品,形成了描写、咏叹神女的韵文学长廊。

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对瑶姬的形象进行了细致描绘,此后瑶姬常用以比喻美女,千古传诵。唐宋时期,众多文人墨客以瑶姬为题材进行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元稹在《离思五首(其四)》中咏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白在《感兴》中称颂:“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霄梦,无心向楚君。”孟郊在《巫山曲》中也提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目极横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四、民俗信仰与地域特色

在民俗信仰中,瑶姬既是祈子保丰收的守护神,也是三峡船工敬畏的自然之灵。湖北恩施至今保留“祭瑶姬,祈山神”的传统,当地百姓尊称瑶姬为“妙用真人”,还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

巫山地区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瑶姬的独特习俗。据《巫山县志》记载,当地农历七月初七为神女节,每到这一天,巫山远近的妇女会带着香烛和小布鞋来到神女庙祭祀祈福,直至民国后期这项祭祀活动才逐渐消失。2021年,巫山人复兴了一年一度的“神女节”,将其命名为“巫山神女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展神女民俗文化等活动,让古老的传说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